黃秉康醫生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我在之前文章不時都提到急性中風的症狀和處理,目的是教育公眾別疏忽中風的威脅,因為急性中風、尤其是缺血性中風,需要盡快接受可行方法疏通血管,恢復腦部的血液供應,才能減低中風造成的影響。現時常用的通血管方法包括藥物溶栓治療及導管取栓術,前者要在病發後短時間內使用方可有效,若涉及大血管阻塞及較遲發現,只要腦細胞未完全壞死也可以進行導管手術。
應對中風的第一步,是察覺任何懷疑病徵便要立即求醫,而第二步是接受影像檢查,以分辨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兩者採取的治療截然不同。在香港的中風個案中,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屬於由血管阻塞造成的缺血性中風,需要盡快打通血管以減少腦細胞壞死。
如果在中風後3至4.5小時內確認是缺血性中風,就可以進行俗稱溶血針的藥物溶栓治療,這亦是「黃金三小時」的由來。不過,實際上很多病人不適合接受溶栓治療,例如創傷或手術、血壓過高及服用薄血藥等原因而導致容易出現內出血,都不適宜打溶血針。
對於不適合溶血針治療的缺血性中風病人,就可能使用導管手術清除血管的阻塞物。這是一項微創手術,醫生會將幼細的導管從腹股溝位置放入血管,慢慢推至頸部的血管,再利用造影技術找出阻塞位置,然後就可以利用幼管末端的微型器材嘗試清走阻塞的血塊,這些器材可以是特製的支架用以拉走血塊,又或以有吸力的導管吸走血栓。
這些器材都是專門為通血管手術特製,例如所用的支架會將阻塞的血塊如用筲箕般撈走,幫助恢復血流,與心臟通波仔用來撐開血管的支架完全不一樣。至於用來吸走血栓的導管不止十分幼細,而且彈性大,可以跟著血管彎曲行走,吸走血塊時管道也不會如飲筒般因為壓力變化而扁塌。
近幾年導管取栓術急速發展,但這構思早於廿一世紀初已出現,惟初期成效不理想,直至技術逐步改進,2015年後就有愈來愈多數據證明此手術可能幫助病人,而且療效可以十分顯著,特別是約佔缺血性中風兩成的大血管阻塞,由於影響範圍大及較嚴重,死亡率和殘障率都較高,而取栓術就能將病人康復後能獨立生活的比率提高超過一倍。
導管取栓術可以更快、更有效及更安全地疏通血管,治療時限亦大為放寛,只要影像檢查確認病人的腦死亡未完全壞死,即使病發超過廿多小時,做通血管手術都能帶來益處,讓一些較遲才發現、無法打溶血針的病人也有機會接受治療,譬如在早上起床時才發現的中風個案,通常已超出黃金救治時效,過往幾乎「無得醫」,現時照一照腦部則有機會適合做手術。
手術演變令更多病人得到幫助,但我也要重申,這不等於中風病人可以拖延求醫,因為無論是溶血針還是取栓術,都是愈早進行效果便愈好,康復情況也會愈理想。現時並非所有醫院也提供急性中風治療服務,近年公立醫院不斷擴展相關服務,就算沒有即時治療亦可轉介其他醫院處理,而部分私家醫院亦提供緊急治療。我期望相關治療服務能夠更趨完善,讓每一名中風病人得到適切的治療。
黃秉康醫生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