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strokefund_admin

該作者尚未填入任何詳細資訊
So far strokefund_admin has created 46 blog entries.

小中風

蔡德康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小中風 (mini stroke) 不是小毛病?不用緊張?小中風醫學上的學名是短暫缺血性中風(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堵塞腦血管的血栓自行溶解,腦功能障礙的症狀在短時間內自動消失,沒有造成永久的腦組織損害。大家緊記中風或小中風絕對不是意外,而是腦血管或心臟病變已達到嚴重程度,隨時會再出現致命或造成身體永久殘障的大中風。 [...]

2024-05-10T12:30:23+08:00

中風不再是老年病?香港中風基金利用新媒體消除「數碼鴻溝」!令年輕人更注重中風預防、治療

過去多年,互聯網技術一日千里,尤其是在5G網路的逐漸普及,隨著視頻的日益普及,我們見證了視頻播放技術的進步。它可以在跨平台上播放免費媒體,它支援多種視頻格式,可以轉換音頻、視頻、同步字幕等。媒體加載速度很快,讓人工智慧、AR、VR等最新技術走入大眾視野,從不同的社交平台到各式各樣新聞,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傳播內容和形式更是多元化。 而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大眾對健康需求日益重視。其實無論新媒體平台如何發展變化,其重心是由以往以治療轉移至如何預防思維為導向(An ounce of prevention is worth a pound [...]

2024-04-26T14:11:14+08:00

社區對中風患者及家庭的支援

劉巨基醫生 香港大學中風研究及預防組主任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 中風是全球第二號殺手,亦是導致殘疾的其中一個主因。中風除了對患者造成生理創傷外,亦會帶來心理上的影響。約有三成中風康復者會出現情緒抑鬱,也有兩成有焦慮情況。若不幸中風,患者可能失去自我照顧能力,影響日常生活, 家人和照顧者亦需要改變既有的生活模式,以配合照顧患者需要。中風患者和家人的家庭角色也會因而有轉變,令整個家庭無所適從。而患者可能因要長期依賴家人照顧日常生活而失去自信,家人往往要專注照顧患者而忽略了處理自身的沉重心理負擔和壓力。 為照顧病人需要,急性中風患者在住院期間會接受復康訓練,醫院內的治療團隊除了有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和營養師等,還有臨床心理學家為中風患者及照顧者提供心理支援服務,紓緩抑鬱和焦慮等情緒。與此同時,醫院管理局病人資源中心的醫務社工,會協助連繫醫院與社區的支援服務,為中風患者及照顧者提供各方面的離院援助和建議,亦會舉辦紓解病人和照顧者身心的活動。為了在疫情期間都能支援中風患者及照顧者需要,病人資源中心會定期舉辦網上講座,網上講座設有即時問答環節,讓中風患者及照顧者在家中也能得到護士和醫務社工的專業解答查詢。 中風患者離院後可能需要每星期回到醫管局轄下的日間復康中心作定期覆診和訓練,他們亦可選擇到社區內其他復康中心進行治療。復康中心除了提供復康治療外,還設有日間短暫照顧服務,以減輕照顧者壓力,讓患者和其照顧者在有需要時可得到短暫休息。同時,社區內有很多非政府機構及病人自助組織,如新健社和腦同盟等,提供各種復康治療服務,更會舉辦興趣班,如太極班和唱歌班,鼓勵中風患者多做運動,培養興趣之餘,更可於活動中與同路人互相支持和勉勵。在照顧者情緒支援方面,各機構和組織都有舉辦分享小組和活動,照顧者可互相分享照顧心得,藉着分享和傾訴抒發壓力,互相陪伴,向共同目標前進。 明白到中風患者及其家庭需要,香港大學中風研究及預防組和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合作研發名為「風起航」 “WeRISE” [...]

2024-04-12T09:48:05+08:00

放射科的「風」之旅

李雷釗醫生 放射科專科醫生 提及中風的診斷及治療,相信有部分人未必知道放射科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所扮演角色,本文會和大家分享放射科過去廿載在中風診斷及治療上的演變及貢獻。 電腦掃描對過往治療缺血性中風可説是不可或缺,是診斷患者情況的關鍵第一步,但昔日的電腦掃描未及現有技術,一般需要都要20至30分鐘才能完成,所需要的時間相當長。由於病人須花長時間進行電腦掃描,如果病人不合作或缺乏耐性,便會大大影響電腦掃描的質量,不利診斷。電腦掃描有助醫生分析病人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如果是缺血性中風,電腦掃描亦能讓醫生知道中風範圍的大小、是否有壓力引致腦室脹大、或是對腦幹有壓迫力,這些都是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資料。 隨着電腦掃描的技術日趨完善,現在腦部電腦掃描大約在2至3分鐘內完成。速度加快有助醫生清晰地診斷出病人腦部的主要動脈是否有閉塞,這對於急性的介入治療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導管技術也讓我們迅速地把阻塞的血塊取出。文獻記載本港在2005年進行了首例導管缺血性中風治療。 電腦掃描亦能準確地診斷主要血管動脈的狹窄程度。供應腦部的主要血管動脈如果出現嚴重的狹窄,病人未必有明顯病徵,尤其是正接受頭部或頸部電療的病人,他們普遍也有血管動脈狹窄的問題。「唔照唔知身體好」這是我常用的格言,電腦掃描除了可反映血管狹窄外,更可讓醫生了解患者有沒有左心耳或是卵圓孔,這些都有可能是引致中風的元兇。 由於電腦掃描的速度大大提升,斷層電腦掃描亦能有效地診斷顱內的血管動脈瘤。動脈瘤是很多急性蜘蛛網下腔出血的元兇,導管的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是現今主要的微創治療。 另一方面,磁共振的逐漸普及亦為很多顱內病變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就以中風為例,磁共振能準確地判斷急性缺血性中風,特別是小腦及腦幹的中風。磁共振也大大提升多發性硬化,急性腦炎的診斷成效。磁共振更診斷出全球首宗經血液傳染的日本腦炎病例。 總括來說,放射科專科醫生無論在腦病變的診斷或介入治療上都作出了不少貢獻。筆者亦樂見愈來愈多的公立醫院及一小部分的私家醫院現時提供全方位的急性中風介入治療。這是一個團隊合作的成果,當中包括急症科、麻醉科、腦神經外科、腦神經內科的同事,當然不可忽略放射科醫生的貢獻,還有護士、專職醫療和支援的同事。 雖然全球中風的個案都有下降趨勢,中風對患者、家人及社會都帶來沉重的負擔。預防永遠是勝於治療,但遇上急性中風,請大家謹記「談笑用兵」。謹祝大家身體健康! [...]

2024-04-05T16:27:42+08:00

認清腦白質重要性 減低腦中風機會

霍偉明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在2022年的首季,香港經歷了第五波的新型冠狀病毒Omicron變異株的大流行,醫療系統超負荷除了對救治重症冠狀病毒病的患者有所影響外,對不幸患上急性腦中風的朋友也有沉重的影響。 根據醫學期刊《刺針》2021年8月的一篇文章報告了在瑞典進行的研究,在患上新型冠狀病毒病的首兩個星期,腦中風的風險會比沒有患冠狀病毒病的人高出接近3倍。而緊接的第三及四星期,風險亦超過兩倍。患上腦中風及新冠病毒病的人,每每是較年長及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和重症新冠病毒病。而在世界多個地方,在omicron變異株大流行退卻後一至兩個月,病例將會有一個較少的升幅。所以奉勸大家盡快接種新冠疫苗,保護自己保護家人,預防中風。 有些朋友因為各種原因進行腦部磁力共振,報告常常提及「腦白質高信號」(white matter hyperintense) 或 「腦小血管病」(cerebral [...]

2024-03-21T15:04:54+08:00

香港第四號殺手:預防中風你要知

吳炳榮醫生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中風是香港第四號殺手病。根據世界中風組織(World Stroke Organisation)推算,毎四位成年人就有一位會罹患中風;參考本港的年齡標準化中風死亡率,雖然已經由30年前的每10萬人有52.7人,大幅減少超過六成,到現時的少於17人。但隨着人口老化,2020年仍有超過3100人死於中風。更重要的是,中風也是最常導致成人永久傷殘的原因,所以預防中風是醫療系統的頭等大事。 在中風個案中,約有八成患者是屬於缺血性中風,血管硬化是其中一個主要病因,故此它和冠心病有很密切的關係。相信大家都知道中風的危險因素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糖),吸煙,肥胖和缺乏運動等。現代醫學對血壓指標控制愈見嚴格,雖然對於部分人而言,血壓140/90已屬可接受範圍,但按照美國心臟學院2017年的高血壓管理指引,已經把標準進一步下降至130/80;因有研究指出,血壓跟中風的風險成正比例,直到115/75或更低的水平(Lancet 2002)。不過,部分長者,尤其是腦血管嚴重狹窄,或因低血壓問題引致頭暈,甚至昏厥;要了解自己最適當的血壓水平,就需找醫生幫忙。必須指出,預防心血管疾病也是減低中風的重要部分。一些較罕見的情況,如頸動脈撕裂、心漏症和血管炎症,皆可引起缺血性中風,當中也包含一些較年輕的患者,有時醫生也需抽絲剝繭地去追尋病因,才可找出正確的治療和預防方案。 另一個和缺血性中風有緊密關係的心臟疾病就是心房顫動 (atrial [...]

2024-03-08T11:03:25+08:00

急性中風的手術治療

黃秉康醫生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我在之前文章不時都提到急性中風的症狀和處理,目的是教育公眾別疏忽中風的威脅,因為急性中風、尤其是缺血性中風,需要盡快接受可行方法疏通血管,恢復腦部的血液供應,才能減低中風造成的影響。現時常用的通血管方法包括藥物溶栓治療及導管取栓術,前者要在病發後短時間內使用方可有效,若涉及大血管阻塞及較遲發現,只要腦細胞未完全壞死也可以進行導管手術。 應對中風的第一步,是察覺任何懷疑病徵便要立即求醫,而第二步是接受影像檢查,以分辨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兩者採取的治療截然不同。在香港的中風個案中,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屬於由血管阻塞造成的缺血性中風,需要盡快打通血管以減少腦細胞壞死。 如果在中風後3至4.5小時內確認是缺血性中風,就可以進行俗稱溶血針的藥物溶栓治療,這亦是「黃金三小時」的由來。不過,實際上很多病人不適合接受溶栓治療,例如創傷或手術、血壓過高及服用薄血藥等原因而導致容易出現內出血,都不適宜打溶血針。 對於不適合溶血針治療的缺血性中風病人,就可能使用導管手術清除血管的阻塞物。這是一項微創手術,醫生會將幼細的導管從腹股溝位置放入血管,慢慢推至頸部的血管,再利用造影技術找出阻塞位置,然後就可以利用幼管末端的微型器材嘗試清走阻塞的血塊,這些器材可以是特製的支架用以拉走血塊,又或以有吸力的導管吸走血栓。 這些器材都是專門為通血管手術特製,例如所用的支架會將阻塞的血塊如用筲箕般撈走,幫助恢復血流,與心臟通波仔用來撐開血管的支架完全不一樣。至於用來吸走血栓的導管不止十分幼細,而且彈性大,可以跟著血管彎曲行走,吸走血塊時管道也不會如飲筒般因為壓力變化而扁塌。 近幾年導管取栓術急速發展,但這構思早於廿一世紀初已出現,惟初期成效不理想,直至技術逐步改進,2015年後就有愈來愈多數據證明此手術可能幫助病人,而且療效可以十分顯著,特別是約佔缺血性中風兩成的大血管阻塞,由於影響範圍大及較嚴重,死亡率和殘障率都較高,而取栓術就能將病人康復後能獨立生活的比率提高超過一倍。 導管取栓術可以更快、更有效及更安全地疏通血管,治療時限亦大為放寛,只要影像檢查確認病人的腦死亡未完全壞死,即使病發超過廿多小時,做通血管手術都能帶來益處,讓一些較遲才發現、無法打溶血針的病人也有機會接受治療,譬如在早上起床時才發現的中風個案,通常已超出黃金救治時效,過往幾乎「無得醫」,現時照一照腦部則有機會適合做手術。 [...]

2024-02-23T09:48:07+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