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與中風
李梓強醫生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香港中風學會前主席 頸動脈狹窄與缺血性中風的關係是甚麼?有甚麼症狀需注意? 頸動脈是供應大腦血液的主要動脈。如果出現狹窄或阻塞的情況,便會令供應到大腦的血液不足,造成缺血性中風。大概15至20%缺血性中風是由頸動脈狹窄所造成的。 頸動脈狹窄可以是無症狀,亦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1. 典型的中風症狀 [談] [...]
李梓強醫生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香港中風學會前主席 頸動脈狹窄與缺血性中風的關係是甚麼?有甚麼症狀需注意? 頸動脈是供應大腦血液的主要動脈。如果出現狹窄或阻塞的情況,便會令供應到大腦的血液不足,造成缺血性中風。大概15至20%缺血性中風是由頸動脈狹窄所造成的。 頸動脈狹窄可以是無症狀,亦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1. 典型的中風症狀 [談]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ZE07S3lQkE
劉巨基醫生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 香港大學中風研究及預防組主任 洪天蔚 香港大學中風研究及預防組營養學家 中風簡介 中風的出現是由於大腦的供血受阻,腦細胞會因缺氧而開始死亡,引致身體部份功能受到影響。患者會基於受影響的腦細胞位置,出現一系列症狀。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資料顯示,每4位成年人就有1位有機會中風,中風是全港第4號殺手,更是全球第2號殺手。其中,三成中風患者有中度至嚴重殘疾,兩成中風康復者患有認知障礙症,三成中風康復者患上中度至嚴重抑鬱症。因此,中風對病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社交生活的影響深遠,實在不容忽視。 中風類型 中風主要分為兩類型,分別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佔本港整體中風個案近八成)的成因大多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腦血管阻塞,阻礙血液供應腦神經細胞,另外亦有機會是因心房顫動令血栓形成,當血栓流到腦血管並阻塞血液供應,便會導致腦細胞功能失調和長期受損。出血性中風(佔本港整體中風個案近兩成),俗稱「爆血管」,則是指供應大腦的血管突然破裂,令腦部出血,影響正常腦細胞的血液供應。隨着血塊增大,影響腦神經細胞功能令腦細胞壞死。 [...]
https://youtu.be/eQ3-KuDdF9o
洪天蔚 香港大學中風研究及預防組營養學家 高血壓是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根據英國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 Neurology)發表的文章指出,經臨床研究證實,攝取大量水果和蔬菜及採用地中海飲食都能有效降低高血壓風險,預防中風和其他慢性疾病。地中海飲食源自地中海沿岸國家(包括法國、西班牙、希臘和意大利),雖然沒有嚴格的飲食規定,但一般會採用含高纖維、不飽和脂肪、優質蛋白質和不同微量營養素,以及少量肉類,同時避免任何加工食品。地中海飲食可有助降低高血壓和患心臟病風險,建議多食用含豐富膳食纖維和有助降低血壓的礦物質,如鉀、鎂和鈣質,多攝取全穀物、蔬果、高脂肪魚類、豆類、堅果、種子和含豐富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類: 全穀類 能量和膳食纖維的來源 比精製穀物含有更多的膳食纖維和營養素。盡量選擇全麥麵食和麵包代替一般麵食和白麵包;三色或燕麥米代替白米 多選低脂肪,低鹽和低糖的穀物 [...]
吳炳榮醫生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看過這系列之前文章的讀者,會清楚知道中風可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型。出血性中風主要由高血壓,服用抗凝血劑或由血管瘤破裂導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而引起;而缺血性中風的主要風險因素則包括:「三高」、吸煙、心房顫動、小中風和缺乏運動等等。但並不是每個中風病人的致病原因都如此明顯,尤其是一些較年輕的病人,有時醫生都要像偵探查案般,透過仔細的問診、檢查和化驗,抽絲剝繭,才能找出真正的病因,然後對症下藥,給予病人適當的治療。 就如診斷中風,醫生有時也需要小心排除一些類似的疾病(Stroke mimics)。曾經有遇見中年男士,對半日內所發生的事情完全失去記憶,但身體其他的功能卻正常,還經常問身邊的人自己身在何方,正在做甚麼事情,給予旁人一個思緒混亂、言語不清的印象,產生中風的懷疑,甚至腦部磁力共振掃描也出現像缺血性中風般的變化。但若果可以從病人和旁觀者取得詳盡的細節,察覺到患者只是失去數小時的記憶,而各項腦部功能皆維持正常,便可診斷他是患上「暫時性全面遺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而並非中風。 除此以外,中風病發時,病人可能會出現抽搐的徵狀。只不過,部分腦癇症病人在抽筯後也可能出現部分肢體短暫癱瘓的狀態,就如中風病人常見偏癱的情況,那麼究竟有沒有辦法準確分辨兩種不同的診斷呢?若果我們可以在病人抽搐時觀察到其眼睛有否出現偏視的現象,再加上血液檢查、腦電圖分析和腦掃描的結果,就應該可以讓醫生得到正確的答案,使病人獲得適當的治療。 雖然有約四分一的缺血性中風是由心房顫動所引起,但心律不整的情況可以是陣發性的,當進行心電圖時的心跳頻率可以是正常的,因此必須透過長時間的監察,才有機會捕捉到陣發性心房顫動,醫生才可適當地採用薄血藥來治療這類病人。因此,如缺血性中風病人的掃描影像顯示,病灶似是由漂流的血栓所引起,醫生便會安排24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心電圖紀錄,來增加察覺心律不整的敏感度。隨着新技術如植入式心跳監察儀和新一代智能手錶更廣泛使用,令診斷陣發性心律不整的可能性進一步提高。 [...]
https://youtu.be/VdsJK-0S1yM
陳智軒教授 香港中風基金董事 中風會引致神經系統損傷,影響患者活動、認知和情緒。針對性康復治療對中風患者尤其重要,不同的即時及長期治療可幫助患者修復神經損傷及提升身體功能,助他們逐漸融入社區。 現時不同國家(如美國和英國)設有中風康復標準化的治療指引,為不同康復階段的評估、訓練和服務,提供循證準則。在香港,中風康復指引由服務機構自行制定,例如醫院管理局、衞生署或個別非政府組織。 在公立醫院,中風急性期(中風後1至7天)著重拯救患者及穩定病情,進行早期的康復治療及制定出院計劃。而在中風亞急性期(7天至3個月),輕度至中度損傷的患者出院並接受門診治療;中度至重度損傷的患者有機會留院數週,接受更多治療和復康訓練。醫院的康復治療著重恢復患者的身體功能及提升自我照顧能力。治療初期以下肢訓練(如步行能力)、上肢日常活動及自理訓練(如穿衣)為主。門診康復治療分為全日或半日制,多由醫院管理局轄下的醫院和診所提供。非政府組織近年也開設門診康復治療服務,包括六間日間社區康復中心和數間地區康健中心。除了提升身體功能和自我照顧能力外,這些社區康復中心亦致力協助恢復患者獨立的生活能力及在中風前的狀態。社區康復治療提供較全面的能力評估、並且涵蓋不同獨立生活功能訓練(如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認知訓練(如工作記憶用於個人理財),以及言語訓練(如應付日常社交對話)等。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復康會近年成為香港首個運用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
洪天蔚 香港大學中風研究及預防組 營養學家 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是預防中風的關鍵,超過九成中風病例歸因於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肥胖、過量飲酒等,以上種種因素皆與飲食習慣有關,可見健康飲食的重要性。過量鹽份、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糖和酒精攝取,以及缺乏膳食纖維、鉀、不飽和脂肪,都屬於不良的飲食模式。遵循一個健康及均衡的飲食模式有助預防中風和中風復發,也對於中風患者的治療有莫大的幫助。但究竟怎樣才算吃得健康呢?根據英國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 Neurology)發表的文章指出,經臨床研究證實,攝取大量水果和蔬菜及地中海飲食都能有效預防中風,而減低鹽分攝取及得舒飲食(DASH Diet)則有效降低中風復發的風險。 讓我們先探討一下鹽份攝取與中風風險的關係。有研究指出,鈉(鹽)的攝取量愈高,血壓和預計10年內的中風風險愈高。雖然鈉質是維持身體功能的重要元素,有助保持體內細胞外液和酸鹼值的水平,維持神經系統和肌肉活動;但高鈉飲食會提高患上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的機會,進一步增加中風風險。 成年人每天的鹽份攝取量上限是多少?根據世界衞生組織(世衞)建議,每天鈉的攝取量不應超過2000毫克,即一茶匙鹽。然而,香港成年人每日鹽攝取量超過世衞建議水平接近三倍。事實上,在日常飲食中,尤其是傳統中式飲食,從膳食中攝取的鈉主要來自食鹽,以及含鈉的醬料和調味料,如豉油、蠔油、豆瓣醬等,還有罐頭、醃製食物和煙肉、火腿、鹹魚、即食麵等加工食品。鈉也可能以食物添加劑的形式,存在於味道較清淡的食物中,如麵包、穀物類等,亦會存在於奶類製品、魚、蔬果等天然食材中。 [...]
https://youtu.be/BpqUGqg_d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