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天蔚
香港大學中風研究及預防組
營養學家

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是預防中風的關鍵,超過九成中風病例歸因於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肥胖、過量飲酒等,以上種種因素皆與飲食習慣有關,可見健康飲食的重要性。過量鹽份、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糖和酒精攝取,以及缺乏膳食纖維、鉀、不飽和脂肪,都屬於不良的飲食模式。遵循一個健康及均衡的飲食模式有助預防中風和中風復發,也對於中風患者的治療有莫大的幫助。但究竟怎樣才算吃得健康呢?根據英國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 Neurology)發表的文章指出,經臨床研究證實,攝取大量水果和蔬菜及地中海飲食都能有效預防中風,而減低鹽分攝取及得舒飲食(DASH Diet)則有效降低中風復發的風險。

讓我們先探討一下鹽份攝取與中風風險的關係。有研究指出,鈉(鹽)的攝取量愈高,血壓和預計10年內的中風風險愈高。雖然鈉質是維持身體功能的重要元素,有助保持體內細胞外液和酸鹼值的水平,維持神經系統和肌肉活動;但高鈉飲食會提高患上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的機會,進一步增加中風風險。
成年人每天的鹽份攝取量上限是多少?根據世界衞生組織(世衞)建議,每天鈉的攝取量不應超過2000毫克,即一茶匙鹽。然而,香港成年人每日鹽攝取量超過世衞建議水平接近三倍。事實上,在日常飲食中,尤其是傳統中式飲食,從膳食中攝取的鈉主要來自食鹽,以及含鈉的醬料和調味料,如豉油、蠔油、豆瓣醬等,還有罐頭、醃製食物和煙肉、火腿、鹹魚、即食麵等加工食品。鈉也可能以食物添加劑的形式,存在於味道較清淡的食物中,如麵包、穀物類等,亦會存在於奶類製品、魚、蔬果等天然食材中。

如何減低攝取飲食中鹽份?

首先,煮食時,可將食鹽換成辣椒、蒜頭、薑等香料,增添食物味道,亦可用減鹽豉油取替普通豉油。另外,多選擇新鮮食材,如用番茄代替茄汁,用檸檬、南瓜和菠菜等新鮮食材煮成醬汁,代替現成醬料,減低食物鈉含量。

其次,外出用膳時,可以光顧「星級有營食肆」,這些食肆通常設有「蔬果之選」及「3 少之選」(少油、少鹽和少糖)的菜式,提供更多元化的健康菜式。建議選擇沒有醬汁或醬汁較少的菜式,甚至可要求少醬、走醬或醬汁另上,以便自己控制醬汁份量,減少攝取醬汁中的鈉質。

最後,購買食材時,可以選擇脂肪較低的新鮮肉類,盡量避免購買火腿、午餐肉等加工肉類。因為這些加工肉類為了延長保質期,加入較高鈉質,長期食用容易導致高血壓。購買預先包裝食物時,記得細閱營養標籤,參考每份食用份量或整包食物的鈉含量,盡量選擇低鈉質食物。

健康飲食對中風預防至關重要,香港大學中風研究組和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合力研發名為「風起航WeRise」的應用程式,以及香港大學中風研究組網站,為中風康復者和家庭提供一站式中風風險管理平台,並與香港營養師協會合作,提供中風及相關疾病的飲食建議和食譜,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痛風,還有需要服用華法林(Warfarin)或吞嚥困難的健康飲食提示,讓大家可從健康飲食開始預防中風。

洪天蔚
香港大學中風研究及預防組
營養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