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震遐醫生
中風基金董事局副主席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陳太說:“爸爸中風塞血管後吃緊薄血丸。”“他心臟有問題嗎?”“沒有呀。”拿出藥來一看,原來只是普通的阿司匹林。

香港的病人常常把預防中風的藥都稱為薄血丸。其實,防止再發生缺血性中風的藥分兩大類:抗血小板藥、和俗稱薄血丸的抗凝劑。可能是因為前者的名稱比較長而說起來不順口,許多人便張冠李戴,把抗血小板藥也都叫成薄血丸。但是,兩種藥性質很不相同,不應該混為一談。手術前後要不要停藥,決定不同。服用這些藥時出現腦出血,是否需要解藥也不同。

大多數缺血性中風都是因為血管梗塞。病人很有風險再次血管梗塞,因此需要服用預防藥。梗塞的原因是血管硬化後,血管壁不正常。內膜容易受損破裂,一旦發生,血小板像經過的汽車跌落路面大洞一樣,便會粘著和漏出化學品,引發後來的血小板和紅、白血球聚結,最後堵塞了血管。由於血小板聚集是形成血管梗塞的第一步,用的預防藥便通常是減少血小板活性的抗血小板藥。這類藥不只是可以減少再次梗塞的風險,如果真的不幸再塞血管也可以減低受損的範圍。

血液沒有那麼容易凝聚固,壞處自然是出血時也沒有那麼快止血。因此,服用血小板藥的話,出血時間會比較長,輕微碰撞也可能出現皮下紫色瘀痕。另外,阿司匹林會傷胃的粘膜,引起胃出血,所以通常都要附帶服用保護胃的減胃酸藥。如果要做手術的話,一定要和醫生說明在服用血小板藥。假如是例如拔牙的小手術,一般不需要暫時停止抗血小板藥。

抗血小板藥有好幾種,對其中一種有抗藥性,便需要用另一種。高風險病人有時需要同時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但由於會增加出血,尤其是腦出血的風險,這通常都只是暫時措施。

心律不正常的心房顫動病人,塞腦血管的機制便有些不同。塞血管的血塊是來自心臟,經過比較大的腦血管,最後栓塞在比較狹窄的血管腔內。形成血管的過程中,血小板並非主要因素。因此抗血小板藥的防塞血管功效沒有那麼好,需要使用減低整體血液凝固能力的抗凝劑。這種藥防塞血管的效果高,但出血的風險也自然更高。用在血管硬化的中風預防便弊多於利。所以通常要用到抗凝劑,即俗稱的薄血丸的病人都是有心房顫動或其他心臟問題的。傳統的薄血丸是華法林,缺點是藥效容易受其他藥物、食物影響藥效,因此需要小心使用,經常驗血。新的薄血管很少受其他藥物、食物影響,因此不需要經常驗血。但缺點是價錢昂貴,而且目前無法知道服用的份量是過多過少。緊急情況下要解藥,也有點困難。無論新舊薄血丸,手術前通常都是需要停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