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偉明醫生
中風基金執行委員會秘書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你的腦中也有不定時的炸彈嗎?48歲的徐陳先生突然出現劇烈的頭暈、頭痛,緊急送往醫院後,才發現腦中竟然長期潛藏著一顆動脈瘤,當天突然爆裂後造成顱內大量出血,整個蜘蛛膜下腔竟完全被血液充滿,命在旦夕,所幸經醫院醫療團隊緊急救治,並透過微導管手術施以治療、將動脈瘤用白金線填補起來後,患者才撿回一命,幸運的沒留下任何後遺症。
腦動脈瘤並不是腫瘤,它只是因為動脈血管壁有缺陷變薄而凸出,形成像一小瘤樣,就稱為動脈瘤。腦血管動脈瘤容易發生於血管分叉處,成因是動脈血流不斷衝擊分叉處的血管壁,造成其管壁內之彈性膜的破壞,管壁變薄後形成動脈瘤。當病患血壓過高時,可能造成動脈瘤破裂與腦出血(圖一)。

圖一

腦動脈瘤是一種極具危險性的疾病。在平常時可能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但它可是一顆在腦部的不定時炸彈,如果破裂會造成蜘蛛膜下腔出血,並有致命的威脅。腦動脈瘤它並不是腦癌,但它卻同樣是非常難應付的,腦動脈瘤跟一般腦瘤不同的地方是,腦動脈瘤本身並不是屬於細胞異常增生,因此並沒有所謂良性或者是惡性的區分;如果要更嚴格的來說,腦動脈瘤根本就不是腦瘤,它只是一個生長在血管分叉處的囊泡狀物體而已。
腦動脈瘤的發生率,根據統計為每年每十萬人口中約有十人左右,其中的20% 在被送達醫院前已死亡;而在到院的病人中,亦有約三成左右會因蜘蛛膜下腔出血或其他併發症而死亡,即使在第一次出血獲得控制,但後續沒有進行徹底治療的 話,仍然有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會因再出血而死亡,其危險程度是不容忽視的。
腦動脈瘤的成因包括有先天性血管異常及長期的血流衝擊兩個主要因素。正常人體的血管壁結構共有三層,而先天性異常的血管是指缺少中層結構的血管,加上不斷的受到血流的衝擊,在血管分叉處,由於不平均之壓力,會造成該血管壁內之彈性膜遭到破壞,漸漸使管壁後凹並成囊泡,這會更加速破壞血管壁之結構,慢慢變薄的結果就形成動脈瘤。
什麼樣的人容易患腦血管腦動脈瘤?導致腦血管動脈瘤的原因有很多,如外傷、細菌感染、高血壓疾病或先天血管畸形等都可能引起,除了偶爾的頭痛外,大部分顱內動脈瘤患者並沒有明顯不適。所以,造成了很多患者是在動脈瘤破裂出血後才發現就醫的。 腦血管動脈瘤在臨床上,尤其以高血壓患者居多,因為高血壓患者在血壓波動升高比較明顯的時候常常都有頭痛,服藥或休息後頭痛就消失了。久而久之,習慣性地認為頭痛都是血壓升高引起的,即使出現突發的劇烈頭痛,也因為沒有語言和肢體活動的障礙,不到醫院就診而自行處理,加上有時候家裡人的疏忽,錯過了早發現、早治療的機會,等情況加重再就診時,就錯過了手術的最好時機。
腦動脈瘤一般來說並沒有明顯的徵狀,然而一旦破裂後,病人會出現如劇烈的頭痛、頸部僵硬、嘔吐,及有可能出現意 識消失之現象,嚴重者甚至會有致命的危險。在一般的情況下,第一次腦動脈瘤破裂約有四成至五成的死亡率,而在第一次腦動脈瘤破裂後的二十四小時內,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段,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出現第二次腦動脈瘤破裂,它的死亡率會提升到七成左右的,應特別注意。

醫療方法
腦動脈瘤的確切治療可分作開顱夾除(或鉗夾)手術(圖二)與血管栓塞手術(圖三)。血管栓塞手術通乃利用細小的導管經過動脈到達腦動脈瘤,再將一片片鉑線圈(platinum coils)置入腦動脈瘤中塞住動脈瘤以避免再出血。至於什麼是最好的治療就要看病人的神經學與健康狀況、動脈瘤的大小、特質與位置。治療的決定需要病患、家屬、醫師充分的溝通與協調而後才能作出對病患最有利的治療。

開顱夾除(或鉗夾)手術 手術的切口一般選在發跡後或是頭部背面,具體取決於動脈瘤的位置。頭皮切開後,去除相應區域的顱骨以顯露腦組織。醫生在顱骨與腦組織的間隙之間尋找動脈瘤而不需要穿越腦實質,找到動脈瘤後在顯微鏡下仔細將其與正常血管和腦組織分離開,充分分離暴露後用類似晾衣夾的小鈦夾將動脈瘤夾閉,從而阻止血液進入瘤腔。手術完成後將顱骨回納並縫合手術切口。

圖二

微創介入性神經線手術
新的腦神經血管內微侵襲手術:利用新的材料與技術,通過血管來治療腦動脈瘤與動靜脈畸形等各類腦脊髓血管疾病,不需要以開腦手術來進行,除了可減少病患因開腦所帶來的併發症外,亦可減少病患住院時間,對於醫療成本減少也有很大的幫忙。
血管內介入治療的目標與開放手術是一樣的:即封閉載瘤動脈上的動脈瘤從而達到防止破裂的目的。介入和治療神經放射線學,本身工作主要和外科相似,針對病灶作治療。血管內介入治療最早出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對於無法手術的病人,血管介入治療是一種新的替代治療手段。
從股溝動脈部放入導管,一路往上,經頸動脈進入腦部,再將數個白金材質的線圈經導管填塞住破裂的動脈瘤,血液無法再進入動脈瘤,它就不會繼續變大、破裂。栓塞是新的微創手術,優點是傷口小、降低感染的風險,且無傳統開顱手術撥動腦組織可能造成的傷害。
從那以後,血管介入治療快速發展以至於目前在許多中心已經作為主要治療手段。在2002年,國際蛛網膜下腔出血協作組臨床試驗發現,對於破裂性動脈瘤患者,在短期預後比較上,血管內介入治療要優於手術治療。然而,在長期療效方面,如動脈瘤復發率及再出血率等指標對比上,血管內介入治療要遜於手術。目前來說,血管內介入治療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在技術和設備上正不斷進步。

圖三

最新發展 – 植入式擾流器
植入式擾流器 應用「植入式擾流器」(Pipeline)治療腦動脈瘤是醫學界的一大突破。「擾流器」是一個由細密金屬絲編織而成的管狀裝置,以導線和導管引導,從皮膚傷口經血管植入有動脈瘤病變的血管主幹內腔部份,屬於透視微創治療的一種(圖四)。「擾流器」的放置可令血液流入動脈瘤的方向改變和速度減弱,令動脈瘤縮小和閉塞,而不受制於動脈瘤的形狀及不影響所覆蓋的血管分支。

圖四

語結
動脈瘤會遺傳嗎?相信這是很多人想詢問的問題。家族性動脈瘤大多數情況下動脈瘤不是遺傳性的,即一個家族只有一個患者。然而,在很少情況下一個家族會有多個成員患有動脈瘤。一個家族中有兩代或以上直系親屬(雙親、子女或其兄弟姐妹)患有動脈瘤就稱為家族性動脈瘤。有研究證實這些家族成員患動脈瘤的風險比普通人群要高。因此很有必要對於家族中其他成員,尤其是患者的一級親屬進行篩查。 磁共振血管造影或電腦掃描血管造影是常用的篩查手段。動脈瘤研究專家可以提供篩查建議,如果篩查發現有動脈瘤存在,那麼醫生會和你討論是否需要治療以及採用何種治療方式。如果篩查結果為陰性則進行定期隨訪。對於有動脈瘤家族史的人來說,吸煙和高血壓同樣會增加發病風險。因此對於這些家族成員來說,戒煙和監控血壓變得十分重要。
頭痛是生活中常見的事,但是劇烈頭痛就要有所警惕,它有可能預示著某種危險的疾病。因此,有不正常的警訊應立即就醫處理。總之,保持規律生活、均衡飲食,定期做健康檢查、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就能夠避免生命受到威脅。